河南某区卫生医疗机构
绩效和薪酬项目

XY市PQ区下辖12个乡镇医疗卫生机构,承担辖区内30万居民的基础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。服务场景涵盖门诊诊疗、住院管理、慢病防控等多元化职能。

核心痛点
绩效管理粗放
薪酬分配与工作量、服务价值脱钩,"干多干少一个样"现象显著
DIP转型困境
部分机构对病种分值付费(Diagnosis-Intervention Package)政策理解不足,导致违规扣罚频发
运营风险凸显
成本控制意识薄弱,耗材占比超标的机构仍实行高额绩效奖励,财务可持续性堪忧
项目目标

构建"DIP导向型绩效管理体系",实现三大转型:

1. 管理模式转型:从"收入中心制"转向"价值医疗导向",强化病种成本与诊疗质量管控

2. 考核机制转型:建立多维评价体系,涵盖服务量、病种难度、成本效益、患者满意度四大维度

3. 分配模式转型:推行"基础工资+动态绩效"结构,绩效薪酬与DIP结算结果强关联

解决方案设计
实施方法论

采用"咨询+数字化"双轮驱动模式,通过绩效方案设计与软件系统部署的深度耦合,实现管理变革落地。

实施路径
核心功能模块
关键成功因素

1. 政策-业务-技术三位一体:将DIP政策要求转化为可量化的管理指标,通过系统固化考核规则

2. 渐进式改革策略:选取3家试点机构验证模型,迭代优化后全面推广

3. 双线赋能机制:

    管理层:建立DIP专项绩效考核小组,纳入年度目标责任书

    执行层:开展"绩效计算沙盘推演",确保规则透明化

成果与影响

客诉率降至4%,订单准交率提升至96%,营收增长18%;员工积极性提升,形成“战略-目标-绩效”闭环体系,研发周期缩短20%,质量响应时间压缩至8小时,奠定持续发展基础。

实施成效
量化成果
维度 改进前 改进后 变化率
平均住院日 7.2天 5.8天 ↓19.4%
耗材占比 32% 24% ↓25%
绩效核算时效 72小时 1.5小时 ↓98%
质性价值

管理效能提升:违规处罚率降低67%,DIP病种覆盖率从58%提升至89%

员工行为转变:门诊人次TOP20%的医护人员绩效增幅达35%,形成"多劳优得"导向

可持续发展:5家原亏损机构实现月度结余,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升22%

客户证言

"系统上线后最直观的变化是全员开始关注病种成本,过去无人问津的耗材数据现在每天被科室讨论。绩效分配从'暗箱操作'变成'阳光计算',员工认同度显著提高。"

——PQ区某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

项目启示

1. 数字化转型本质是管理重构:需同步推进制度优化与系统建设,避免"新系统套旧模式"

2. 数据穿透力决定改革深度:通过实时可视化的绩效看板,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微观行动指引

3. 持续运营能力建设:建立月度指标回顾机制,动态调整考核权重以适应政策变化

在线咨询

电话咨询

400-666-5503
咨询电话